學名
Opsariichthys kaopingensis
Opsariichthys kaopingensis高屏馬口鱲
by: 張詠青
命名者 Chen & Wu, 2009 棲息深度 0 - 10公尺
中文名 高屏馬口鱲 有毒魚類 否 
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否 
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是  中國大陸名 高屏馬口魚 
最大體長 11.4  觀賞魚類 是  其他中文名 溪哥仔(幼魚及雌魚)、紅貓(雄)、苦粗仔 
世界分布 臺灣 [臺灣特有種]   台灣分布  
棲息環境 純淡水  模式種產地
臺灣屏東高屏溪 
同種異名  
參考文獻 Chen, I-S. , J.-H. Wu, and S.-P. Huang 2009 The taxonomy and phylogeny of the cyprinid genus Opsariichthys Bleeker (Teleostei: Cyprinidae) fromTaiwan,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.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v. 86: 165-183  I-Shiung Chen, Jui-Hsien Wu, etc. 2009 
典藏標本 ASIZP0072954 ASIZP0072955 ASIZP0072956 ASIZP0805579 ASIZP0805580 ASIZP0805581 ASIZP0915579 ASIZP0915580 ASIZP0915581 NTOUP200910-093 NTOUP200910-111 NTOUP201005-282  
英文俗名 Kao-ping freshwater minnow; Kao-ping chub 
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     NT 2017淡水魚紅皮書:NT
形態特徵

背鰭3(不分枝軟條)+ 7(分枝軟條);臀鰭3(不分枝軟條)+ 9(分枝軟條);胸鰭1(不分枝軟條)+ 14-15(分枝軟條);腹鰭1(不分枝軟條)+ 8(分枝軟條);側線鱗45-48;背前鱗22-23。體延長而側扁,無肉稜。頭較大,吻端圓鈍。眼較大。口裂中大,可延伸達眼前緣下方。上頜前端有微凹。體被有中型圓鱗。臀鰭在雄魚明顯延長。體背側呈灰黑色,體側銀白色。雄魚背鰭、臀鰭具黑色條紋,頭腹部呈亮黃色至淺橘黃色,胸鰭、腹鰭呈淺黃色。與粗首馬口鱲(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)極為相似,兩者之間的的差異,可由背前鱗22-23(vs. 25-27)以及側線鱗數45-48(vs. 51-55)加以區別。

棲所生態

初級淡水魚。喜好棲息在溪流中、上游及支流的潭區水域。雜食性。幼魚以藻類、有機碎屑、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;成魚主要攝食水生昆蟲、小型魚蝦及其他有機碎屑等。  

地理分布

臺灣的特有種。分布於臺灣南部的高屏地區,從高屏溪到恆春半島之主要溪流中、下游及支流水域中,皆有其分布。 

漁業利用

為臺灣南部河川最主要的溪釣種類之一。食用魚,油炸或紅燒皆宜。 

資料維護: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     網站營運: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